各县(市)区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,局机关各科室,市林草发展服务中心:
现将《2023年全市林业草原工作要点》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贯彻落实,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。
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局
2023年2月16日
(此件公开发布)
2023年全市林业草原工作要点
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,是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。全市林业和草原工作的总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中央、省委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以“生态强市”为总目标,找准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,科学设定守住资源保护底线指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,强化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,提升灾害防控能力,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夯实林草基层基础,建立生产力水平高,服务监管能力强,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草高质量发展方式,全面提升林草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和贡献率,让绿色成为全市振兴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一、巩固完善林长制
1.持续推进林长制综合治理体系建设。推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,压实责任,在原区划管护责任区的基础上,优化整合森林资源管护队伍,完成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网格化设计,实行无重复、无交叉、无空缺、全覆盖管护模式,实现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。
2.强化林长制监督考核和结果运用。发挥好林长办职能作用,优化工作机制,完善组织体系,抓好林长制配套制度落实。开展基层林长制运行工作机制试点,制定出台《丹东市基层乡镇林长制运行机制工作办法》,建设完成20个标准化乡(镇)级林长办。适时出台《丹东市林长制工作激励措施办法》,以考核激励促进林草资源保护发展。
3.推进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建设。跟进省林长制智慧指挥平台建设,确保省、市、县林长制智慧管理功能有效衔接。
二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
4.加强森林资源保护。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,持续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。强化林地征占和森林采伐管理。完成林、草、湿样地的生态综合监测国家任务。组织开展以打击非法侵占林地、草原、湿地为重点的专项行动,保持打击涉林违法犯罪高压态势。深入开展森林督查,确保2023年5月底前完成“清零行动”全部行政案件整改销号工作。
5.加大草原、湿地保护力度。抓好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实施,有序推进草原有害生物防控,确保在不发生极端灾害条件下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%以上。组织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湿地保护问题整改任务。推进凤城草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展示设施建设。
三、深入推进科学绿化
6.推进绿满辽宁工程绿化扩面提质类三个项目建设。完成营造林8.83万亩;草原生态修复1.6万亩;实施红松、辽东楤木良种苗木项目200万株;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及天然林保护项目,对全市公益林实施保护、管理及对林权所有者给予经济补偿,对停伐后的天然商品林实施保护、管理,保障国有林经营单位正常运转和职工基本生活。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项目,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普查、疫木集中除治、疫木即死即清、媒介昆虫药剂防治、疫源疫木管控和检疫复检等工作。
7.辽东绿色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。积极对接《辽宁省推进“一圈一带两区”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、《丹东市辽东绿色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等,全力做好建设、保护、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,全面提升辽东绿色经济区森林生态功能,强化天然林、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,支持凤城、宽甸地区推进碳汇林业项目,建好辽东地区“绿肺”。
8.开展城乡绿化示范工程建设。建设绿化美化示范村2个,落实省局下达的科学绿化示范林建设任务。完善造林技术标准体系,强化重点工程项目管理,确保国家任务“落地上图”全覆盖。强化古树名木管理,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并发布全市古树名木名录。积极配合开展废弃矿山复绿工作,在绿化设计、施工、验收等方面加强服务指导。
四、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
9.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。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目标,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后续工作。强化巡查巡护,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监督管理。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,及时指导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开展卫星遥感人类活动问题点位核查,纠正违法违规行为。
10.完成推进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申请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相关软硬件建设,迎接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咨询机构考察评估。
11.组织开展辽宁凤城草河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工作任务,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。
五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
12.制定落实《丹东市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》,开展林草生物安全防控,整合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。强化监测站(点)建设,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13.深入推进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,完成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,实施黑脸琵鹭等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性保护工程。
14.推进“市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联席会议”制度,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开展联合行动,严惩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。
15.实施辽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筹备建设自然馆,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展示中心,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,提高社会影响力。
六、强化林草灾害防控
16.落实“防灭火一体化”责任。持续推进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丹东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措施的意见》。加强火情早期处理,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国家控制指标。推进林草专业消防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,推动宽甸县完成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,东港专业森林消防队达到实战化标准。新建10支村级森林草原消防队,每支配备6-10人。做到当年组建,当年培训,当年装备保障到位,年底形成战斗力。提升防火科技水平。开展全市森林火灾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建设,及时更新扑火装备及车辆。
17.扎实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。开展“秋风2023”松材线虫病疫木专项整治行动,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,即死即清处置枯死木,凤城市要力争实现无疫情。防治美国白蛾作业面积60万亩次。确保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不高于9.8‰。配合省林草局2023年9月底前完成森林、草原、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。
18.全面落实行业安全生产责任。落实市安委会部署的丹东市新兴行业、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。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玻璃栈道、漂流、农家乐、民宿、冰雪活动要严格履行部门监管责任,压紧压实林草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,确保林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。
七、深化林草改革发展
19.扎实推进林草改革。进一步梳理完善林草政务服务事项清单,继续开展取消、下放、调整行政职权工作。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,依法依规开展林地草原用地审核工作。组织做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,确保国有林场规范管理、科学经营。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。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林地合法流转、承包经营,鼓励建设家庭林场、合作社等各种林业经济实体,鼓励涉林企业与林农签订收储协议,实现企业集约经营,林农收益变现双赢局面。
20.扶持发展第一产业。重点培育果材兼用林、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、大径级商品用材林,开发繁育特色藤本经济林,营造培育名特优珍贵树种示范林。形成林地中草药材、林下种养殖业、林木种苗花卉、野生动物驯养繁育、山野菜等森林食品采育等特色绿色产业。开展地理标志、有机产品、森林食品等产品认证和驰名商标申报工作。推进林下特色立体复合经营精品化示范园建设等。
21.经营壮大第二产业。摸清域内林产品加工企业底数,选择有提升空间、有发展潜力优秀企业在政策、融资层面给予扶持引导;推动在宽甸地区规划建设林业产业加工园区,制定园区优惠扶持政策,招商入驻国内优秀林产品加工企业。
22.积极培育第三产业。科学合理开发建设森林旅游康养产品,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,加大经济林苗木、林下经济新产品研发,建设一批科研示范苗木基地。实施淫羊藿、北苍术、北乌头三种中药材林栽培实验示范项目,推进山桐子、芦竹引种驯化项目。
八、夯实支撑服务基础
23.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干部队伍建设。市级层面在局属林草中心资源保护和执法部基础上组建综合执法队,由市局委托执法,配齐配强人员、装备、物资、经费。各县级林草部门要完成综合执法队伍建设,理顺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的关系,明确责任分工。
24.落实资金等保障性任务。市局落实向上争取资金任务1.68亿元,招商引资任务3000万元,分配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资金和年度植被恢复费使用计划,完成全市森林保险、食用林产品监测任务、国家级标准化林业站建设任务。加强林木良种基地、保障性苗圃等建设。
25.加强信息化建设。推进智慧林草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应用,整合各类在用在建业务系统,打造领先的智慧林草综合管理大平台。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运维保障水平,建立健全全市森林资源档案和数据库。
26.加大项目年建设力度。制定局项目年工作方案,推进实施10个重点林草项目。包装储备7个以上项目申报中央和省林业和草原项目库。推进林产品交易中心东北分中心建设,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,落实三方协议。跟踪服务市级以上重大项目使用保护地和林地、草原、湿地,保障项目按时开工。力争年内169万亩碳汇林项目纳入林业碳汇交易平台。高质量建设碳汇林业项目示范基地5处。宽甸、凤城一期19.53万亩国储林项目争取年内获批。
九、持续抓好党的建设
27.加强政治建设。坚决拥护“两个确立”,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确保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林草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。建立市局与县级林草部门联系包保制度,支持、帮助县级林草部门保质保量完成重点工作任务。建立涉林企业帮扶工作机制,对龙头企业、有发展潜力企业和特色品牌企业扶优做强。
28.强化理论武装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认真学习党规党纪,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,推动工作。
29.加强廉政建设。强化警示教育和日常监管,坚持不懈纠正“四风”,持之以恒正风肃纪,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紧盯项目资金分配、干部选拔任用等廉政风险点,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政治生态。